图片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小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下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知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译文】
卢家少妇独守在香料涂壁的闺房,
一对海燕栖息在玳瑁装饰的屋梁。
九月的捣衣声催落下树上的枯叶,
十年里她思念着戍守辽阳的丈夫。
去了白狼河北后,至今再无音讯,
长安南城的少妇更觉得秋夜漫长。
是谁让她愁苦,独独见不到亲人,
只有一轮明月空照着彩色的帷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沈立岩解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自古以来就是相爱之人的愿望。但是,狼烟突起,山河破碎,这个微末的愿望常常就被无情粉碎了。丈夫远戍边塞,妻子独守空房,相见无期,吉凶未卜,其痛苦可想而知,于是征人思妇也就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母题之一。
沈佺期的《独不见》就写了一位家居长安的少妇,在一个寒砧声紧、落叶纷飞的秋夜里,思念自己远戍辽阳、十年未归的丈夫的情景,写她独守空闺、愁肠百转、由思而忧、由忧而怨的情感波澜。
首联开篇见人,由人及屋,前景与背景构成一幅华丽的图画。诗人以居室之芳香华美衬托人物之优雅高贵,又以海燕双栖反衬思妇的孤独寂寞,赋笔之中暗含比兴,可谓曲尽其妙。
颔联一转,跳出室外,触景生情:寒砧上的捣衣声、秋风中的落叶声,声声入耳,使思妇不禁魂飞万里,想到远在边塞、十年未归的丈夫,无尽的思念和蚀骨的孤独一时之间涌上心头。
颈联更进一层,由思转忧:丈夫音信全无、生死难料,思妇无尽的思念因此转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有限的物理时间,也在这忧虑和恐惧的心境中被无限地拉长了。
写到这里,诗人似乎才思将尽、无话可说了,但尾联忽然一转,将思妇的思念和忧愁又深化了一层:长夜既已如此难熬,若能在黑暗中昏昏睡去,也许可以暂时忘却痛苦,谁知一轮明月透过窗扉,将帷帐上的流黄照得如此明亮,使人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因此不免对明月心生怨艾。
叶嘉莹先生说,诗词之所以流传千古,历久不衰,就在于其内含着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正如《诗品》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自然的兴衰流转,人世的悲欢离合,都会在真诚而敏感的心灵中激起层层的波澜。当它们被诗人的妙笔所捕捉,所传写,就会在无数同样真诚而敏感的心灵中引起永恒的共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线上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