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起,俄乌之间的纷争一直牵动着国际的神经。这场冲突不仅重塑了东欧的地缘政治版图,还对全球的经济局势和安全局势带来了长久的冲击。
德国前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作为欧洲政坛多年来的重量级人物,最近就俄乌冲突的未来发表了看法。她觉得,这场争端最终只会以谈判促成和平的方式收尾,而俄罗斯已经在朝这个目标努力,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历史纠葛到全面战争
俄乌冲突的起因其实可以追溯到两国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关系。乌克兰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变成了独立国家,可是它的东部和南部地区与俄罗斯之间还是有着深厚的联系,无论是文化、语言还是经济方面。特别是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那边的俄语居民占了大多数,为日后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2013年底,乌克兰当时的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在俄罗斯施加压力下,停下了与欧盟签订联系协议。这一决定引发了基辅的大规模示威,被称为“欧洲广场革命”。示威者希望乌克兰向西方靠拢,建立更紧密的关系网,尤其是与欧盟和北约的联系。到了2014年2月,抗议逐渐变成了 violent confrontation,亚努科维奇被迫逃到俄罗斯,临时政府改由亲西方派掌权。
俄罗斯也立马作出了回应。2014年3月,俄军直接进入了克里米亚半岛,然后通过一场充满争议的公投,把克里米亚归入了俄罗斯。大部分西方国家都觉得这次公投没有合法依据,联合国大会也通过了决议,谴责俄罗斯的动作。接着,美国和欧盟马上对俄罗斯实施了经济制裁。
与此同时,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出现了亲俄分裂势力,武装人员得到俄罗斯的支持,宣告成立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与乌克兰政府军激烈厮杀。这场被称作顿巴斯战争的冲突,导致成千上万的人伤亡,还造成了不少难民潮。
随着局势不断恶化,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开始积极出面,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把事儿给办妥。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俄、乌、德、法四国的领导人啊,签了两份明斯克协议。这协议的两个重点就是停火、撤除重型武器、交换战俘,以及给顿巴斯地区赋予特殊自治的地位。不过,因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也没有双方的信任基础,协议没办法真正落到实处,导致冲突还时有发生。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了全面军事行动,冲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俄军从白俄罗斯北部边境、顿巴斯东部地区和克里米亚南部方向发动攻势,主要目标是占领乌克兰东部的领土,并削弱其战斗力。在这场战斗中,乌克兰在泽连斯基总统的带领下坚决抵抗,基辅、哈尔科夫和马里乌波尔等地都变成了激烈的战场。
这场冲突引发了严重的人道危机。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2023年底,已有超过1万名平民丧生,数百万乌克兰人被迫离开家园。经济方面,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受到了重创,而俄罗斯也因为西方的制裁,能源出口受阻,金融体系变得孤立。国际社会反应迅速,美国和欧盟向乌克兰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同时对俄罗斯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制裁措施。
默克尔在2021年底退下来之后,对俄乌局势的关注还是挺高的。当时她还提醒大家,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威胁不能掉以轻心,同时也呼吁欧洲要保持团结。现在来看,她之前的预言为未来冲突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角度。
默克尔的预测:谈判是唯一出路
在2023年的一次公开采访里,默克尔聊到了俄乌冲突的未来,她说:“这场战争用武力解决不了,没这个可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扛不住长时间的耗损,唯一的出路就是靠谈判来达成和平。”她还提到,俄罗斯已经表现出一些愿意对话的意思,也许这就是迈向和平的第一步吧。
默克尔的看法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作为德国总理整整16年,她亲自参与了欧洲应对俄方的政策,尤其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出事之后。她多次与普京面对面交流,非常清楚俄罗斯的战略思路和底线。而且,她也很清楚乌克兰在西方援助下的坚持,以及这场战争对欧洲能源和经济带来的连带冲击。
默克尔提到,俄乌双方在战场上都难以占据绝对优势。乌克兰在西方支援下保住了大部分领土,可要全部收复几乎不太现实;俄罗斯因为兵力损失和经济压力,也撑不了长久的大规模作战。她感觉,这样的僵持局面最终会让双方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
默克尔还特别说到,谈判要成功,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帮衬。她提到,联合国、土耳其这些中立国家过去都促成过粮食出口协议,也搭建过人道主义通道,证明第三方调解是有可能的。而且,美国和欧盟的态度也很关键,特别是在提供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方面。
跟其他领导人的看法比起来,默克尔的预测更偏向实际操作。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曾提出要用外交手段解决冲突,但更注重强调欧洲的战略自主权;而美国总统拜登则屡次强调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也没完全排除谈判的可能性。默克尔的态度则更偏重实际可行,少了点意识形态色彩。
俄罗斯的行动:迈向谈判的第一步
默克尔说的“俄罗斯已经迈出了一步”,可不是空话。自2023年以来,俄罗斯在战场之外的几件事都表明了他们对谈判态度的开放。
2023年5月,俄外长拉夫罗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俄罗斯愿意和乌克兰展开“以现实为基础的谈判”,不过得条件是乌克兰得承认目前的“领土现状”。虽然这个条件被乌克兰和西方拒绝了,但也算是俄罗斯第一次公开表达了想要对话的意思。同年7月,俄乌双方在土耳其的调解下,交换了战俘,释放了数百名被俘的士兵,大家都觉得这小动作算是一种缓和局势的信号。
2023年秋天,俄罗斯没有继续增加乌克兰东部前线的兵力,而是选择稳固目前的控制区域。专家分析,这或许意味着俄罗斯已经觉得彻底占领乌克兰的成本太大,开始在为以后的谈判做准备。
俄罗斯态度的改变,与各种压力密不可分。第一,是经济方面,西方的制裁让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大减,2023年能源收入比2021年少了将近40%。卢布汇率浮动、供应链出现问题,通货膨胀也让国内经济雪上加霜。第二,是军事方面,据英国国防部估计,到2023年底,俄军在乌克兰已经伤亡超过20万,装备损坏严重,士气也变得低迷。
国际局势的变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23年初,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态度有所转变,表示在一些特殊条件下可能会放宽制裁,这也给俄罗斯争取了一点外交余地。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虽然没有公开批评俄罗斯,但私下里却在劝说其寻求和平,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全球能源和粮食市场的稳定。
2023年下半年,俄乌两边在其他国家的调解下举行了多次低层次的会谈。虽然没人期待能立即达成具体协议,但双方还是聊了停火界线划定、人道主义通道以及能源运输这些问题。俄罗斯还答应继续执行联合国监督的粮食出口方案,结果避免了黑海地区局势再度紧张。
尽管这些动作规模不大,但却呼应了默克尔之前的预料。俄罗斯没有放弃它的主要要求,比如让乌克兰保持中立、承认克里米亚的归属,不过,它愿意坐下来谈,也算是个暗示。
谈判的前景与挑战
要是默克尔的预料成真,俄乌之间的冲突最终靠谈判解决,那对整个地区甚至全球形势可得掀起不小的波澜。不过,这个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里面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想象。
谈判的最大难点就在于领土的问题。乌克兰坚持要恢复1991年的边界,还包括收复克里米亚和顿巴斯;而俄罗斯则希望乌克兰承认它对克里米亚的主权,还希望把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一部分地区合法化。这种分歧几乎难以调和,可能得靠第三方出面提出一些折衷办法,比如把有争议的地区放到国际托管之下。
保障安全同样让谈判变得不轻松。乌克兰希望能得到北约或者欧盟的正式保证,防止俄罗斯日后再搞点什么手脚;而俄罗斯坚持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甚至要求北约把在东欧的军事力量撤走。或许可以打个折,让乌克兰承诺永远保持中立,然后由多个国家共同担保它的安全,不过这一招的话,得靠俄罗斯和西方都放心才行。
战争带来的破坏让乌克兰的经济几乎崩溃,世界银行估算,重建可能得花掉五千亿美元。谁来出这笔账?乌克兰希望俄罗斯来赔偿战损,可俄罗斯显然不会答应。至于西方国家,可能只得自己掏腰包补上这个缺口,但这样一来,他们的财政压力又会变大。
关于战争罪行追究的事情,还没定论。国际刑事法院已经在调查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的所作所为,查的是袭击平民、强行带走儿童啥的。乌克兰和西方国家都希望找到责任人,可俄罗斯却不承认任何指控。这事儿,可能又会成为谈判中的一大难题。
谈判能不能顺利达成,外面那些帮忙的力量可是关键。美国和欧盟在军事以及经济上都在撑乌克兰,然而也得考虑跟俄罗斯的关系,别把事搞得太僵。土耳其、卡塔尔这些国家也插了手儿,但影响力嘛,也就那么点,效果有限。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立场上的不同可能会对俄罗斯带来一些间接影响,特别是在能源合作这种关键领域。
有这种可能,就是谈成一个阶段性协议,比如停火啊、部分撤军之类的,然后再慢慢谈领土和安全的问题。这事儿得花不少时间和耐心,但至少可以为和平创造条件。
默克尔估计俄乌冲突最终可能是通过谈判收场,这个看法不仅体现了她对局势的深入理解,也反映出目前出现的一些苗头。俄罗斯在外交上表态和作出有限让步,确实算是迈出了走向谈判的第一步。不过,想要真正实现和平可不是一口气能解决的事。领土纷争、安全分歧、经济压力和国际角力都搅在一块,形成了不小的难题。
线上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